金熙长/过年拜灶神--这一能让人自省的风俗正逐渐被人们想起

2024-02-08 09:23:54 来源: 网络

 

《太上感应篇》:“又有三台北斗神君。在人头上。录人罪恶。夺其纪算。又有三尸神。在人身中。每到庚申日。辄上诣天曹。言人罪过。月晦之日。灶神亦然”。千古劝善第一书《太上感应篇》里说到,每到月末,每家每户的灶神会将我们所行的善恶,向天庭禀报。在我国,古代长江及黄河流域有拜灶神的习俗,在家里烧火做饭的地方供奉着灶神。据历史记载,灶神,在夏朝就已经备受民间尊崇。早期有炎帝、祝融之说,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,东汉许慎《五经通义》曰:灶神姓张名单,字子郭;其妇姓王名搏颊,字卿忌。灶神又称灶君、司命,主管一家人命运好坏,对于家里的人一日所行的善事和恶事,他都无微不察。世人做事只图一时之快,竟不知道家里的灶神已记其所恶,每到月底,事无巨细的都向天庭禀奏。

 

 

在北方,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,南方二十四日是拜灶神日,我老家台州临海是年三十晚上谢年供灶神。供糖果食品或生鲜蔬菜(如生的红萝卜、地瓜、黄瓜等),两侧书灶神联: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。祭词黄疏:'今年又到二十三(四),敬送灶君上青天。有壮马有草料,一路顺风平安到。供的糖瓜甜又甜,请对玉皇进好言。'两广等地除夕夜和正月初一都有祭拜灶神的习俗。据说,此日灶神与诸神下凡,与民间一起同庆新春。天上众星罗列,星光灿灿,如众神护佑,犹如我们的祖先的化身。所以,敬祖祭神是我们的传统美德,能使我们中华民族的宗族血脉得以薪火相传,生生不息,世泽绵长。

 

 

我对灶神君的了解始于二十多年前,其时一位篆刻家朋友来看望我,带了一本《俞净意遇灶神》。看此书后我恍然大悟,原来一个人清静独处时意念也需要彻底干净清明,胡思乱想也是在造孽! 看了此书后,我接着又看了《太上感应篇》一书。慢慢的,心中的杂念少了,身心自然安定,晚上躺下后不一会就能入睡了。所以我推荐给因忧思多念杂多而失眠的朋友,可以看看这则已经将原文编辑整理的通俗易懂的故事:

 

 

在明朝嘉靖年间,江西有位姓俞名都字良臣的先生,博学多才,18岁的时候他就考中秀才,考取了很好的成绩。后来他没有考上举人进士,家境也日渐贫困。于是他就邀请了十数位好友同窗,成立了文昌社,倡导识字教化、倡导善行。后来他会考了七次,都没有考上。他一生育有五个儿子,四个女儿,儿子中四个病死,第三子,天资聪慧,夫妇都很喜欢,可惜在其八岁时于乡里走失,不知去向。女儿也只养活了一个,他的妻子因痛失爱子,双目失明。俞公一生也穷困潦倒。他认为自已没有犯大过,不知是什么原因才遇到这样困境,遭到天罚。他40岁以后,每到腊月三十晚上,他自写黄疏祈求灶神,求其上达,如此多年都没有转运。到47岁的时,在除夕的晚上,他与妻子女儿坐在家里,因为没有吃饱穿暖,室内萧然,凄凉对视。
正在这时,突然一位老者来访,年龄五十开外,此人气宇轩昂,虽须发半白,却精神抖擞,作揖而来。自称他姓张,从远方而来,听到此家都在哀叹,特来安慰。

 

 

(本文作者金熙长原名金龙,早年曾以情性教育为主题撰写出版的《人生第一步》一书,曾被《青少年报》及《家长报》等全国多家媒体连载)

俞公见这个人相貌堂堂,形神与常人不同,便礼貌的请他坐下,向他诉说自己生平虽积极读书行善,至今却功名不遂,妻儿不全,连衣食也难以为继。每年都有向灶神礼拜,并一一念给张公。张公回答说,我听闻你家里的事已久了,因为你身带戾气,带恶的意念太重,而且追求虚名,祈祷的时候满纸怨天尤人,向天庭陈述的语言也失恭敬,所以恐怕受罚的还不止这些!俞公听后大惊说,我也听说冥冥之中有三尸神会记录你的善事恶行,但我文昌结社,一生行善事,奉行规章也久,难道这是虚名吗?张公回答说,你虽然做了很多善事,但都是随波逐流,没有真心实意去做,慈悲心没有真心发出来,只是做做样子而已,而且你家里也经常杀害虾蟹之类的生命。另外你还有口过这一条,你虽然是聪明伶俐,言行敏捷,但不够深沉稳重,经常讥笑挖苦别人,言语刻薄,你的口业早已触怒了鬼神,阴德薄里面也不知记了多少你的口过。还有,你见到的美貌女子都会心有邪念,想入非非?你竟然还自以为是,以厚道德自居,这真是自欺又欺天了。你每逢年三十晚,给灶神的祈祷文案,我都转给天帝,天庭也令日游使者观察先生多年,但是都没有记录到一件实际的善行。我看你独处时,常常怀有不良念想甚至心胸狭窄,处事急躁,高看自己、小看别人;时而回想过去追悔,时而妄想将来,自寻烦恼,耿耿于怀。你的种种恶思邪念不能细数,天庭早已登记在案,上天惩罚你的日期已渐近,逃避灾祸都来不及了,哪里还有福报给你呢?

 

 

(作者金熙长原名金龙,曾连续多年在深圳图书馆举办以修身劝善为主题的系列公益讲座,深受各界好评)

俞公听到这一番话以后,非常恐惧惊悚地伏在地上,泪流满面地说,张公居然知道幽冥中的事情,必然是尊敬的神明,那么能否救度我?张公回答说,你往常读书明理,听到善言也能感动,看到善事也有鼓舞,但事后你却很快忘掉了,也没有付诸于实际行动,是善根不深、恒心不固,平生的善言善行都是敷衍了事,随波逐流,并没有自己做一件实在的善事,而且还满腔恶念,起伏缠绵不退,还责怪上天,没有赐福于你,就好像你平时耕种,满地都是杂草,你怎么会收获丰收的果实呢?那岂不是荒谬的笑话!俞先生你从今以后,凡有妄念杂想,必须把它去除,保证心胸清明干净,心中只有一个念头,一心向善,若有能力就多做善事的,就不图回报、不求虚名。不论事情的大小难易,都要实实在在耐心去做;就算你的能力不足,也要勤勤恳恳,把这个事情做到圆满为止。

 

 

(本文作者金熙长曾云,字欲入静心先静,心欲入静先修善。此作乃作者书佛经作品之一,书风慈悲而空灵。)

在此,我劝告你:一要能要有耐心,二要有持久心。切不可自惰自欺,久久行之,就会有你想不到验灵!这些年你经常向我禀告你的意。说完以后,张公就走进灶堂转眼就不见了,愈公方才醒悟原来这位张先生就是司命灶神,马上焚香叩谢。次日初一,俞公早起拜祭天地,立誓痛改前非,立志戒除妄念真正向善,行善积德,改名为“净意道人”。刚开始修行时,他还是有一些杂念,不能净下心来,于是他跪在家里供奉的观音菩萨面前,不停地磕头,直到流血为止,再发大愿,净化意念。每日清晨,他虔诚祈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,以积阴德。从此以后,他的一言一行,一念一思,都好像有三尸彭神在他身边督察,不敢懈怠。

 

 

(本文作者金熙长曾研习仙家书法多年,书风真阳而野逸。)

凡是一切有助于人,有利于物的善行,不论事之巨细大小,不管当下忙或不忙,所助的人知道或不知道,都力所能及去做。随缘方便,广植阴功。在每月的最后一天,将自己这当月所做的事情,所说的话都写下来,告诉灶神,持之以恒,这样修了三年。 到了俞先生50岁的时候,他的同乡张江陵为内阁首辅,主持会试,嗣后,他就为他的儿子选择老师,结果乡贤们都一致推荐俞公,于是张江陵首辅就聘请俞公任教。张公敬仰俞公的品行,为他引荐,在万历四年丙子乡试的时候,他终于考中举人,第二年又考中进士。有一天他拜见太监总管杨公公,杨公公要他的五个义子拜见俞先生,俞先生看见其中一位童生,好像在哪见过,问其籍贯,他说是江西人,小的时候误入粮船,依稀还记得家乡的事情。俞公非常惊讶,让他脱去左脚,小时候的两颗痣仍然还在,俞公大呼说:哎呀,是我的儿子啊!杨公公也很惊奇,当即送回其子,随其父俞公回到了家里,俞公告诉他的妻子,其妻又惊又喜,喜极而泣。他的儿子伏地而跪,捧着母亲的脸,一直舔母亲的眼睛,没想到他的母亲这时双目复明。俞公悲喜交集,于是辞去官职,回祖居地修道隐居。张公敬仰俞公高节,送了很多厚礼助其返回原籍。俞先生回到家乡后,更加尽力倡导善举,身体力行。他的儿子娶了媳妇后连生七子,皆读书有成。此后,俞公把他遇灶神后自净其意,恒心向善,去杂念妄想,积极行善积德,到后来考上举人进士的经历,一一地写了下来,以此来训诫子孙,最后享年88岁。他的事迹让邻里乡人都相信,只有诚心改过,实行善事,就能得到回天之报,五福临门。
这是他的同乡罗祯记的真实故事。

 

 

(本文作者金熙长曾研习汉魏摩崖三十多年,提倡“写大字立大志”,于近期编写了数十种《汉魏书法名碑入门辅助字帖》,连续公益性地公开发表在各大媒体上,为我国大中专院校及中学学生学习高难的古碑书法提供了阶梯!)

故事中,俞公最主要的二点毛病是,口业与意业。通俗的说就是乱说话、乱想事。我小时候认为能言善辩是本事,但后来发现在事业上有建树的人大都是深厚稳重少言沉静的;社会上大凡口无遮拦、夸夸其谈者最后下场都不好,正所谓“言着都不顾行,谈者未必真知。”这则故事从表面上看,有人会觉得有些迷信色彩,但故事教人“去恶修善、改过自新”,奉行善念,修道善行,仍有现实意义,尤其对于当前社会中频繁出现种种不良风气及恶性事件,我认为有很好的正面教育意义,很值得推广宣传。

 

 

(本文作者金熙长曾在微信视频号《金龙书法美学》上开设书法文化美学公益讲堂,其独特的理论及视角,得到海内外多所大学的采用。)

我在当年看完这个故事的第二天,就请推荐我看这本书的朋友为我刻了一枚印章,内容就是“自净其意”,并以此四字作为座右铭,每次用到它时就会想到,当一个不善的念头起来时,灾神就要降临了;当一个善念起来时,福神就马上来到身边。因为心善血自清:心善神气定,血清肝气平。故每晚睡前,脑闪善念,心生欢喜,嘴角上翘,展眉落腮,肩开腰舒,身心放松,益寿延年……